看到一份電子報的內容, 原文在:
電子報
自己主修經濟, 所以對於這樣的文章, 會花多一點時間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是的, 目前的經濟困局, 從產業本身的困難, 已經對就業市場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我的朋友, 年齡範圍比較廣, 有的很早就在就業市場了, 當然也有剛進入就業市場的, 前陣子的消費券, 很多人在討論,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一方的說法是, 這只是跟未來借錢, 總有一天要還的, 而且會造成額外的衝擊或影響; 另一方的想法則是, 總該採取什麼措施, 尤其以執政當局來說, 做了有錯, 比什麼都不做好, 經濟常被拿來當作政治的手段 (我並不特定支持誰~)
現在的狀況是, 多數人看壞未來, 不論是產業或個人, 產業擔心自己會撐不過這場災難, 減少開支, 減少人力支出, 失業率升高, 或是獎金紅利減少, 或者是無薪給假, 變向減薪, 勞動者收入減少, 捐贈減少, 消費減少, 一方便社會工作團體的收入減低, 另一方面失業給付將會增加, 財政也將面臨更大的赤字...
台灣一直都是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國家, 聽到台灣出口的衰退, 其實下一波的問題正在浮現... 經濟學裡, 有個很有趣的想法在於--預期--人們對於未來是看好或看壞, 由於假設多數人是理性的, 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將會提早反應: 預期未來會漲價就提早消費, 所以每次颱風明明還沒到, 菜價就先漲!
其實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看好未來, 是不是, 整個經濟也會提早變好呢?
看到以下這段, 還蠻... 奇特的感受的... (以下節錄...)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江豐富比較悲觀,他預期,失業問題不會短期消失,更大的失業潮可能在下半年爆開...現在景氣不好,工作都保不住了,以往那種抱著年終獎金跳槽的風潮不再,反而是若中國及美國經濟不快點復甦,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可能會有更多公司撐不到年中...歷史經驗已顯示提供3個月到半年的短期工計畫效果有限,這些人最後依舊失業,特別是這一波是高學歷者失業,政府又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進一步分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景氣回升,台灣仍要面對失業問題,因為台灣高度依賴高科技產品代工,但高科技產品週期性短,賺個5 至6年後技術可能面臨淘汰,利潤下降,未來高科技景氣波動勢必愈來愈頻繁,相關產業就業機會也就跟著波動,科學園區恐將無法再全面提供全職工作,而是彈性就業...未來竹科會變成視接單情況來釋放工作機會,工程師可能上班3至6個月,剩下的9個月至半年則是待業中,這種情況會愈來愈多,大家不用難為情。
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的創新論, 相信, 也希望這次的經濟衰退, 會再次有新的發展, 人總會自己找到出口的!
2009-01-3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