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在癮科技看到的文章:
主要是提到, 數位相機的選擇, 因為會有人問我相似的問題, 我覺得作者寫的很不錯, 我節錄進來...
=================引用開始=================
數位相機這種產品,生產的廠商多,同質性又很高,大部份的人選購的時候,只能從紙面上給出的規格來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已。一千五百萬畫素?一定比一千萬的好。20x 變焦?一定比四倍變焦好五倍!高 ISO?這台到 6400,另外一台只到 3200,一定是到 6400 的好!
其實這就是目前數位相機界(某些程度上也是整個 3C 界)悲哀的現況 -- 任何產品間的比較都變成純數字間的對決,而鮮少有人去探究數字的含義,或是怎樣的產品適合自已。並不打算在這裡特別推薦什麼產品,只是希望能藉由一些簡單的說明,讓各位瞭解每一項數字背後的意義,以及自已的需求到哪裡。
畫素
畫素是最常被濫用的一個數據,濫用到幾乎直接代表了一台數位相機的好壞。但實際上,就算我們不管現代數位相機解析度已經和畫素數脫勾了的這個事實(解析度的主要限制因素已經變成鏡頭),這裡想說的是,平常各位使用數位相機的方式,真的有將這些畫素的效益發揮出來嗎?想一想自已最常在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看照片:如果是用相機自帶的螢幕的話,那考慮畫素的問題幾乎沒有意義 -- 一般數位相機的螢幕畫素鮮少有超過 230K 的,也就是 20萬畫素;即使是好一點的數位單眼,最高 92萬畫素也就到頂了,這也還不到 100萬畫素。所以你應該要考慮的是找一台相片瀏覽介面比較好的相機 -- 例如可以一次看 36 張縮圖,或者有多種相片排序方式 -- 再投資點錢買一張大一點的記憶卡,而不是去著重於相機本身的畫素。
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用電腦螢幕看照片的朋友,畢竟就算是 FullHD 的螢幕換算過來也只相當於 2百萬畫素多一點,離現代數位相機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只是如果你常常 Zoom in 到某個地方看細節,或是你常常有開影像編輯軟體做後製的話,那多一點的畫素是能提供額外的操作空間。只是以現代小型數位相機來說,放大到 100% 時比較大的機會只能看到鏡頭的解像力有多麼低,以及雜訊抑制是用多兇而已。會將照片印出來的朋友對畫素的需求會相對高不少,只是現在數位相機絕大部份都遠遠的在安全標準之上。當年作者買一台八百萬畫素相機的時候,廣告就說可以印 8"x 10" 的照片,一般我們比較常印的 3x5 或 4x6,大約五百萬畫素就差不多夠了。
不過畫素高確實是有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它可以用裁圖的方式,來模擬高倍率的望遠端鏡頭。許多相機會內建這樣的功能(3百萬畫素的時候有額外的數位變焦之類的),但這麼做的同時,前面說的鏡頭解像力和雜訊問題就會變得比較明顯。
鏡頭
鏡頭是另外一個常被誤解的數字,因為「幾倍變焦」和這顆鏡頭本身的解像力無關,而且只說幾倍幾倍,很難真的描述一顆鏡頭的特性。做為一個從遠古底片機時代遺留下來的遺產,我們通常來說都會把相機能拍下的視野大小換算成所謂的「35mm 等距焦段」做為通用的比較標準。在這種標準之下,DSLR 以 50mm 為「標準鏡頭」,小型攜帶相機以 35mm 為標準鏡頭。在這之上的焦段是望遠鏡頭的範圍,這以下則是廣角鏡頭。一台可以從 35mm 的焦段伸長到 105mm 的可變焦相機,就稱為「三倍變焦」(105/35 = 3) -- 前面小的數字就是我們說的「廣角端」,大的是「望遠端」。把名詞的意思解釋清楚後,再來就可以分析了。
買相機的時候應該在意望遠端還是廣角端,在於你的需求。經常拍景,拍室內,拍團體照的人,可能應該要在意一下廣角端,經常拍人、拍演場會、拍體育活動的朋友,則應該注重望遠端。但實際上這兩者的重要性還是有一點點的分別 -- 當你的相機鏡頭不夠廣角的時候,你只能靠後退來將所有的東西裝進鏡頭裡,後面就是懸崖的話你就只有認命了。但如果鏡頭不夠望遠的時候,你卻可以用上面在畫素那裡提到的裁圖法補救一下。所以一般來說我會推薦相機的廣角端買廣一點的(28mm,或甚至 24mm),望遠端則相對來說還好。如果你想買的相機是超望遠的數位相機(俗稱的炮筒),那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望遠端太長會放大手震 -- 我覺得現在市面上的 20x 以上的數位相機伸到底時,都一定要三腳架才能用,請務必將這點納入考量之中。
最後是鏡頭的光圈,就是規格上說的「f2.8」、「f3.5」之類的數字。這個數字愈小,表示光圈愈大-- 大光圈的鏡頭進光量大,在昏暗的環境下可以拍出比較不手震的照片,但是反之景深會比較淺。到了小型數位相機上,因為鏡頭的種種限制讓景深上的差異變得很小,所以單純是光圈愈大進光量愈大的分別。原則上最大光圈愈大的相機是愈推薦的。
ISO
ISO 是另外一個看似很有用,但其實實際意義不大的一個數字,因為它的數字大小和畫質是無關的。數位相機中的 ISO 值(感光度)增加,是利用暴力增幅訊號的方式,本來假設在 ISO 100 的時候進來的光量是 10,那 ISO 200 就直接乘二,當作是 20。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雜訊也會跟著被乘二,因此說「高 ISO 雜訊會增加」就是這樣。數位相機會使用各種方式來抑制雜訊,通常是破壞性的方式,也就是說在抑制雜訊的過程中,畫面上的細節會無可挽回地喪失。因為各家廠商抑制雜訊的技術和在細節/雜訊間取得的平衡不同,所以相同的 ISO 值下,每台相機出來的畫質也都不一樣。同時,最大 ISO 值也因此變得沒有什麼意義 -- 如果一台最大 ISO 6400 的相機實際上 ISO 800 以上的相片都不能看,和另一台最大 ISO 1600 的相機全部 ISO 範圍都可以使用,那 ISO 1600 的那台反而在 ISO 表現上是比較好的。
=================引用結束=================
大致上我想挑相機可以從幾個地方來下手, 一個是畫素, 變焦倍數, ISO級數, 瀏覽LCD的大小這幾個方向來挑:
畫素高並不是真的就比較好, 反而畫素太高, 成相的品質可能更差, 曾經有人提過, 500~800萬畫素是一個相對優良的範圍, 但科技進步, 現在要買台800萬畫素的相機, 可能還比較困難
變焦倍數, 則要注意是光學變焦或數位變焦了, 如果是數位變焦, 就當作沒這回事了; 光學變焦倍數大的相機, 通常機身也會比較大台, 對於望遠的拍攝會有比較好的便利性, 而如果有低於28mm以下的變焦能力, 這類的廣角拍攝, 對於拍食物, 大頭狗模式, 或是大合照, 其實會很便利, 但是會有廣角變形的問題, 左右兩側會看起來比較扁, 所以合照時短腿的要儘量少站在兩側, 除非希望看起來更扁 XD
LCD的尺寸理論上是愈大愈好, 但是也要考慮到它的畫素, 一個3吋但只有23萬畫素, 跟一個2.7吋, 卻有92萬畫素的話, 2.7吋的那台看來反而會比較精細, 但, 這都只是參考用, 相機拍下來的照片, 最終還是會放在電腦上, 數位相框裡, 或是把它印出來
ISO級數並不是範圍大就是好, 而是 "可接受的" 範圍大, 才有用, 一台可以選到12800, 但是800以上的相片就雪花片片了, 那還不如挑一台, 只能拍到1600, 但仍可接受的
至於額外的像是微笑快門, 自拍螢幕, 防手震及微距近拍, 對某些特定的拍照有加分有效果, 像是自拍的隨身機, 或是拍管不動的小孩, 但這都不是最常拍攝的主題, 呃, 也許有人就是自拍為主啦 =.=
再來就是品牌情節, 這個實在是沒辦法的, 總是有人是OO控, 有人的就是愛某個品牌拍出來的人像, 某個品牌拍出來的風景, 或是O記藍~
而外型, 就跟手機一樣, 雖然買的人只有在買的時候, 會仔細把玩這台相機, 但, 人就是這麼外貎協會, 長的大醜就很容易, 謝謝再聯絡, 這審美觀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
再後一個是我想特別講的, 操作介面, 全觸控很炫, 但不是很好用, 當你不管什麼功能, 都要將相機攤平, 用手戳它幾下, 等選定功能再拍下快門, 旁邊那台看起來有點過時的機型, 已經拍下好幾張了, 按鈕, 轉盤的操作, 至今仍然是相對直覺的操作方式, 更別提拍完後, 還要很努力的去擦拭剛才的指紋, 多累呀, 而且拍照真的是, 先求有, 再求好, 有時美景稍縱即逝, 按了半天, 結果等你都準備好了, 太陽也不一定會等你呀
保固其實很重要, 不然也不會有水貨賣的比公司貨好的現象發生在芝山站跟士林站了, 買相機之前, 一定要親身去摸過, 有些東西, 放在架上, 總是比放在身上好看的多, 老話一句, 早買早享受, 晚買享折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